时间: 2022-02-28 浏览量:


考研成绩刚刚出炉,又是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成绩理想的同学,祝贺你终于实现了理想,迈入了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大门;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毕竟人生的路有很多,我们来日方长。不论结果如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努力过,拼搏过,我们没有辜负亲人,没有辜负青春,我们始终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然而,考研并不是终点,当激动的心情慢慢沉寂,我们更要思考,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走,读研的日子该如何度过。岳麓电力传动与新型发电技术实验室新闻中心特别采访了组内的师兄师姐们,希望可以给对读研生活充满期待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参考。本文节选了对研一阶段完成了sci一区文章写作的彭涵知同学的采访。

27C3B


个人介绍

彭涵知,男,1999年6月生,湖南益阳人,2016年入学湖南大学电气学院本科就读,现为湖南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方向为风电场优化和新能源发电,导师是黄守道教授。

科研经历

2020年9月进入岳麓电力传动与新型发电技术实验室,在校期间,在SCI一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Decentralized Volt/Var Control Based on Variable Gradient Projection for PMSG-based Wind Farm》;在“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会议论文《Summary of Wind Farm Voltage Problem and Reactive power Optimal Control Strategy》;一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访谈记录

采访人:可以简要介绍下你的学习经历吗?

彭:湖南大学电气学院本科毕业后,我在2020年选择在湖南大学继续读研。秉持着对新能源发电的兴趣,我选择进入黄守道教授领衔的岳麓电力传动与新型发电技术实验室。在实验室学习期间,我一方面阅读大量的论文和书籍以扎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积极地跟踪新能源发电特别是风电场优化方向的前沿进展。在此期间,团队老师经常主动地关怀和指导,以保证我们少走弯路,扎实求学。

采访人:你认为在文章写作时如何获得灵感?

彭:我在写文章时的灵感主要源自老师的指导和对学生研究方向的总体把握。从开始进入实验室,每个同学都会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指导,为每一个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

经过多次交流探讨,实验室的一位青年教授为我选择了风电场优化这一领域,并向我指明了该领域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这促使我能够事半功倍地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团队中一直有关注前沿动态的良好习惯,老师会定期收集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并向同学们转发。这篇文章的灵感主要来源于老师向我转发的一篇风电场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并指导我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升级。在此期间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文献,进行细致的公式推导,最终形成了一篇合格的文章。

采访人:在科研过程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展开谈谈。

彭:在学习期间,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团队内部的优秀科研氛围。以我的经历来说,在文章思路尚未成型时,我常常去找老师讨论我的新的想法。有意思的是,因为办公室里有多位老师,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青椒”或者专业的博士后,大家都十分富有活力且关心学生的进步,因此老师们总是会被吸引过来,偶尔说上一句两句,渐渐地,每次“悄悄的”讨论都会发展为一次大型的学术研讨。老师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每次面对“挥斥方遒”的老师们,我总是会感叹他们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叹是科学知识让大家有了无比的凝聚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样内容丰富的一节知识课堂对求知的我来说就是饥饿的人遇到面包了,哈哈。

总之我的感触是,比起科研成果,老师们更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与历练。一篇合格的科研论文只是成熟的果实,这期间有无数相互关心的老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帮助与关怀。

采访人:如果有学弟学妹进入读研的学习,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彭:其实我也还刚踏上科研学习这条长征路中,远谈不上经验与建议。只是以个人的感触,想告诉学弟学妹,我们实验室内的所有老师都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他们和蔼甚至可爱。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讨论,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请始终坚信,星光不负赶路人,光阴不负有心人!


文:彭涵知、闫智琪

图:彭涵知

来源: 原创
Copyright © 岳麓电力传动与新型发电技术实验室
技术支持